美国大片常常顶着高科技的光环,在声色、动作上下足功夫,这些刺激的镜头常常让受众者肾上腺飙升,让观众惊呼高爽过瘾。近来看了几个有关灾难遇险电影,《海洋深处》《绝命海拔》和《荒野猎人》。无论是受观众的火爆程度还是导演的熊熊野心,但影片最终呈现的结果只能是变现平平,十分平庸。请注意,笔者并没有贬低这些作品的优点,姑且聊几句感受,以资佐证。
《荒野猎人》在宣传片上给荒野风景上做了大文章。在冰雪覆盖的落基山脉上凄冷绝美的原始森林让人向往。而影片中表现灾难的森林之险之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小李在汹涌的江水中沉没的时候,没有冰冷刺骨的感觉,反而有一种漂流的快感:那种急促的呼吸、惊恐的眼神、僵直的躯体及垂死的挣扎没有展现。一句话,细节刻画没有到位。没有了细节,如何会有表现力和震撼感?这让我看到《海洋深处》演员的诚意,看到《鲁滨孙漂流记》的诚意,细节是灾难片的灵魂。
没有了细节,怎能让小李和《泰坦尼克号》中的杰克相媲美。
再说说镜头问题,有几处天空、月亮的镜头,有几处幻觉回忆的镜头被硬生生插入了影片中。它们缺乏有效的过渡交待,产生的效果是无效甚至是负效的,割裂了影片的完整性。
悬崖落马是一个不错的场景。但影片没有坠崖的过程,也就没有了疼痛感和杀马的负罪感,没有交待为何要钻马肚,是取暖还是躲避?事实上,死马是会很快冻僵的,与其钻马肚,不如生起一堆火来。
说到生火,这也算是最奇特的。在莽莽荒野,火是希望、光明和救星。在野外取火,钻木取火是可行的方法,但对负伤累累的小李来说几乎不可能做到。那时有没有打火机,我不得而知,就算当时有打火石,逃之夭夭的小李早就不知丢往何处了。何来的火?导演自己烧的!可能导演自己也无法知道火种如何才能得来更具说服力,所以干脆给小李烧一堆火来欺骗观众。
影片中存在诸多硬伤,估计是编剧也懒得去想——反正有小李这张王牌。比如又是发烧又是发炎的小李,竟然如有神助,能够瞬间秒杀各种伤痛疾病。被熊咬伤的肌肉可不会因为主演不死而自动愈合。被刀刺穿的大腿和手掌也绝不是轻松平常。编剧及时想硬生生塑造一个美国式的硬汉形象。只可惜,向来喜欢吹捧超人式的美国电影太过天真。美国人对医疗的重视恰巧证明伤害会对人的生命造成多么严重的影响。
《荒野猎人》的得分很高,8.3分,获得了奥斯卡多个奖项,小李也结束了多年的陪跑。那双含泪的双眼和手捧小金人的小李判若两人。但仅凭演员疯狂的自虐,没有一个好的表现形式,没有细节的冲击效果,没有逼真的场景感受,这样的电影充其量不过是商业利益的大片,而小李要走的路绝不止于利益和票房。还希望他继续本着疯狂的精髓在路上,演绎更加震撼的佳作。
最后,对于印第安人的电影,我以为《与狼共舞》真是一部绝佳的影片。这部电影安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反思美国西进运动以及印第安人的末路穷歌。苍凉的环境,真实的部落,震撼的野牛群,无法澄清的身份以及真挚的友谊,都用客观纪实的方法,除去了花哨,保留了本真,进而打动了人心,激发了思考。